患者吴先生与郑树森院士合影


“原本以为再也见不到太太和女儿了,感谢郑院士团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从今往后的每一天,对我来说都是赚来的!”


在树兰(杭州)医院肝胆胰外科的病房里,49岁的吴先生(化名)喜出望外,精神奕奕的他,看上去一点也不像刚经历过两次肝移植手术的病人。

连续两年没体检,发现异样时已是肝癌晚期

吴先生老家在黑龙江,是当地一家企业的高管。他身高1米85,原先体重有200多斤,身材壮实魁梧。从小时候起,吴先生就知道自己感染了乙肝,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的。不过,他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受影响,除了每年定期要到医院做体检,其他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

最近几年,吴先生的工作越来越忙,他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逐渐疏忽大意,连续两年没去体检。

今年三月初,吴先生的体重突然直线下降,一下子瘦了20斤,而且时常感觉到上腹部隐隐作痛。因为工作忙碌,他没把这些症状当回事,直到过了一个月,上腹部疼痛明显加深,这才到当地医院做检查。没想到,检查发现他的肝脏上布满了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肿瘤,其中最大的直径超过10厘米,被诊断为“弥漫性肝癌伴门静脉栓塞”。

面对如此棘手的病情,当地医生建议他赶紧到大医院治疗。听了医生的话,吴先生立刻联系了北京的一家大医院,可是接诊医生评估了他的情况后直摇头,“太晚了,已经没办法手术了。”

医生的话似乎给他判了“死刑”,但吴先生不死心。他还年轻,正是需要打拼事业的时候,女儿在国外读大学,原本7月要和太太一起参加她的毕业典礼。这突如其来的噩梦,将一切计划都打乱了。

吴先生又辗转跑了北京、上海的几家大医院,得到的答案几乎一致。绝望中,朋友建议他到杭州,找我国著名肝胆胰外科专家郑树森院士寻求帮助。

一听要做肝移植手术,他打了“退堂鼓”

四月初,吴先生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千里迢迢从黑龙江赶到杭州(树兰)医院,找到了郑树森院士。郑院士召集多学科团队,仔细评估了他的病情。情况确实复杂,唯一的希望就是做肝移植。


吴先生听了郑院士的话,一下子难以接受。他心想,现在医学这么发达,有这么多新的药物可以治疗肿瘤,说不定还有其他办法可以试试。于是,他又去了北京的一家医院,尝试免疫治疗,期待用药后肿瘤能慢慢缩小。

可是奇迹并没有发生。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免疫治疗,吴先生的肿瘤丝毫没有缩小,反而黄疸指数进一步升高,病情急转直下。

“当时很后悔,如果当初果断决定做肝移植手术,可能结果会不一样。”最终,吴先生还是决定回到杭州治疗。

免疫治疗失败后他做了第一次肝移植手术

当吴先生再次见到郑院士的时候,已经是六月中旬。此时,他整个人肤色蜡黄,肚子里都是腹水,人又瘦了10多斤,情况比上一次来的时候更糟糕。这也意味着,肝移植手术的难度更大了。

对于绝境中的吴先生来说,手术难度虽大,但尚有一线生机。但是不做手术,将直接面临着死亡。面对选择,求生欲望强烈的吴先生没有丝毫犹豫,做!

7月初,吴先生等到了匹配的肝源,手术由郑树森院士主刀。手术不仅要切除长满肿瘤的病肝,还要在不损伤门静脉血管的前提下,非常细致地将门静脉疏通。郑树森院士说,门静脉是为肝脏血供的主要来源,肝脏75%的血供通过门静脉来输送,如果这里堵塞了,就会导致肝脏缺血,最终引起肝脏坏死、功能衰竭。

吴先生的门静脉血管被肿瘤和血栓堵得严严实实,血流无法正常通过。更棘手的是,他的门静脉血管已经发生海绵样病变,这意味着血管条件已经非常差。

手术进行了整整9个多小时,终于顺利完成。吴先生的门静脉栓塞被清理干净,血流顺利通过,为移植肝提供血供。


吴先生的病肝


不过,手术只是第一步,最终移植肝能否正常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因素综合,比如术后排异、感染、血管并发症等,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手术效果。

危急关头“另辟蹊径”,“双管齐下”为移植肝提供充足血供

手术后过了一周,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吴先生原本已经降下来的黄疸指标再次升高,影像检查发现,他的门静脉血流量越来越少,已经无法正常为移植肝提供充足供血。由于吴先生的门静脉血管条件不好,不仅有海绵样病变,血管内膜也很粗糙,发生再次栓塞的概率很高。这是肝移植后可能会出现的血管并发症,虽然发生率并不高,可一旦发生,处理起来非常棘手,是影响肝移植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郑树森院士和团队成员仔细分析了吴先生的病情,从吴先生的腹部CT影像中,发现了一线生机。

吴先生的脾脏静脉有一根血管,跟肾静脉是相通的。经过评估讨论,郑院士认为,可以把左肾静脉和门静脉接通,同时再将肠系膜下静脉也接到门静脉上,这样就能为肝脏提供充足的血供,为二次肝移植提供条件。

当主管医生将二次肝移植手术的方案告诉吴先生时,他的态度依然非常坚定,只要有一点希望,他就要去尝试。



第二次手术的时间在
7月中旬。手术依然由郑院士主刀,他娴熟地完成血管通路改建,将左肾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接入门静脉血管,整个手术过程用了5个多小时,非常成功。
手术后,吴先生的身体慢慢恢复了,黄疸逐渐消退,甲胎蛋白等各项指标也都回到了正常指标,整个人精神很不错,现在每天早上起来,还能绕着医院走一圈锻炼身体,和刚到医院时判若两人,预计再过一周就能出院了。

郑树森院士从医从教近50年,这是他做过难度最大的手术之一。回想这台手术,他感触颇深,“做医生,很多时候需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当然,这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是医生敢于创新突破的信心和勇气。

而对吴先生来说,这次手术的成功,和他对医生的100%信任是分不开的。“手术前,我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充分信任医生。只要有一丝希望我就不会放弃,期盼着手术后还有机会见到家人。”吴先生笑着说,“算上这两次救命的手术,我可是经历了‘三生三世’,从今往后的每一天,都是赚来的!”

做医生,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

郑树森院士介绍,门静脉问题对于肝移植手术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国际领域,用左肾静脉连接门静脉为肝脏供血的方案,曾有一些肝移植专家尝试过,但这样的手术方案,存在血供不充足的可能,对移植病人的预后会有一定影响。“我们在此基础上,将肠系膜下静脉也一同接入门静脉,相当于‘双管齐下’,为肝脏提供充足血供,妥善地解决了肝移植手术的世界性难题,让移植肝更好地发挥作用。”

据了解,这样的手术方式,目前公开报道的还没有过,可以说这是全球首例。“过去,不少专家在肝移植手术中遇到门静脉血管问题,都觉得非常棘手,很难找到好的方法去解决。如今,很多业内专家学者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我们现在把它做到了。这在国际肝移植领域,是一个巨大的创新。”

在郑树森院士看来,成功并不是偶然,这也是得益于树兰医院肝移植团队这几年来的不断创新,敢于挑战的团队精神。在树兰医院,带着各地口音的病人、家属比例很高,病人们从全国各地乃至国外来到医院,就是为了让专家们解决他们的疑难重症——其中的相当一部分疾病,在各地医院甚至已经让医生们束手无策。

面对这些因为疑难复杂的疾病来寻求帮助的人们,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更要开拓创新,勇于挑战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只有打破常规,才能创造奇迹,挽救病人的生命。”郑树森院士说道。

团队介绍

树兰(杭州)医院是同时具备肝脏和肾脏移植资质的社会办医医院,也是我省“肝移植术”被纳入浙江省医疗保险的试点单位之一。

2017年,医院成立国际器官移植中心,由我国著名器官移植专家郑树森院士担任学科带头人,原国际肝脏移植协会主席Jan Lerut教授担任名誉主任。开展全肝移植、减体积肝移植、劈裂式肝移植、再次肝移植、复杂巨大多囊肝肝移植、多器官联合移植等高难度移植手术,器官移植能力和复杂疑难疾病处置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