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苗 本报通讯员 邹芸 谢晨 金薇薇
昨天,81 岁的许老太太终于能踏踏实实睡上整觉了。不久前在树兰(杭州)医院,许老太太的儿子俞先生,成功接受了长达11 个小时的肝脏移植手术。之前他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医院被宣判“死缓”,甚至手术动到一半而被放弃。
此次手术可谓是在世界肝脏移植史上都极具难度。主刀医生是郑树森院士与欧洲肝移植专家Lerut教授。成功手术的背后,不得不说说这位坚强执着、胸怀伟大母爱的许老太太。

为了儿子重获健康  20年来母亲从不放弃
20年前,30岁出头的俞先生因为腹胀到南京当地医院做检查,发现有多囊肝。多囊肝并不算是恶性疾病,不过要治好它的手段并不多,最糟糕的是,它会发展为腹水,让人大腹便便,甚至造成胸水,导致多种脏器损伤、消化道出血,在医学上,这是一种“不是癌症的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很低。作为医生的许老太太自然开始寻找起治愈儿子的方法。肝囊肿引流手术、多次穿刺、注射无水酒精硬化……多年的寻医史让许老太太与俞先生使用了肝脏治疗领域不断出现的新方法,“从现在的医学角度看,当时有些操作其实是不适用的。”许老太太说,可只要为了儿子的病能好,当妈的自然不愿错过任何一种治疗方案。但俞先生的病情不随人愿,总在反复,甚至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2003年,许老太太甚至找来了郑树森院士主编的《肝脏移植》这本大部头专业书,一点一点研读起来,“考虑到今后可能要进行肝移植,我也从头学起肝脏移植。”许老太太甚至为这本书做了很多笔记。北京、上海、南京、成都……各家大医院、大专家都成为了母子两人想抓住的救命稻草,但是病情仍在往恶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 2017 年 4 月,“那天儿子突然呕血,将近有 1000ml,我们赶到医院急诊,被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医生告诉他们,这是肝硬化进入失代偿期,病情加重的症状。“但是要想根治,还是要接受移植手术,我们在江苏当地登记排队等待手术,去年七月份接到肝源配型成功的消息,我们以为能够手术治疗,然而……”那一天是决定儿子生死存亡的关键时间点,可一家人等来的只是绝望。因为在这20多年里的反复治疗,俞先生的腹腔内黏连严重,腹腔静脉曲张厉害,术中出血量非常大,在推入手术室的两小时后,医生停止手术,选择关腹,“我们尽力了,但是这手术真的做不了。”原本在电视剧里才会出现的对白,让许老太太绝望到无声地哭了出来。

肝脏比正常人大4倍,手术创新出血减少

一位当医生的母亲,治好了无数人的病,却对自己儿子的病无能为力,甚至被宣判“死缓”,这样的绝望让许老太太喘不过气来。“无论如何,也要到郑树森院士这里看看,这是我们最后的希望了。”这位执着的母亲终于秒杀到了郑树森院士的专家号。“手术我可以做,今天就住院。”就诊时,当听到郑树森院士这句承诺时,许老太太差点跪了下去。在7个月漫长的等待后,合适的肝源终于出现了。“我在医院旁边租了一个小房子,每天给儿子打气聊天。”许老太太甚至还旁听医院的各种讲座,搜集着最新的肝脏移植技术情报。“我在欧洲做了这么多手术,这一例也是相当有难度的。”Lerut 说道,打开俞先生腹部之后,就能看到密密麻麻的血管爬满了腹腔,这是过去多次手术造成的结果。“他的肝脏有正常人的4倍大,要移动它都很不容易,稍动一下可能会伤及血管。”这也是南京的专家选择停止手术的原因。中西方两位肝脏移植大咖配合默契,先堵住大血管,控制好出血量,郑树森院士用他技术创新的的快速切肝方法,大大减少了出血量,完成了这台异常复杂的手术。即便如此,这样的手术时长也比两位大咖的平均用时长了两倍。现在,俞先生的原本因为腹水造成的大腹便便已经恢复正常,新的肝脏在他体内健康工作,回忆起多年来带着儿子求医的情景,许老太太百感交集:作为患者家属,我的内心万分感谢,不知如何表达挽救了孩子性命的恩情;同时作为一名医生,我更是万分敬佩,郑树森院士是医生的典范,他对于疑难重病勇于闯关的精神,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