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20年12月9日 《健康报》7版
  
  

   对话背景:上个月,由美国知名心脏病学家、基因组学教授埃里克·托普所著的《深度医疗(Deep  Medicine)》中文译本由湛庐文化出品发行。作为本书译者之一,中华医学会国际数字医学学会副主席、中国非公医疗协会医院管理分会副会长、树兰医疗集团CEO,郑杰见证了10 年来全球医疗健康领域逐步数据化和智能化的过程。在参与埃里克·托普“医疗三部曲”著作的推介及翻译过程中,郑杰也在进一步思考智能医疗的本质以及未来医学所需着眼的高度。
    


那么,究竟什么是“ 深度医疗”?智能医疗这些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现状如何?它能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哪些变化?近日,笔者带着上述问题与郑杰老师展开对话。
   

Q: 从您为《颠覆医疗》作序,到翻译《未来医疗》,再到这次翻译《深度医疗》, 中间经历了多长时间? 在您看来,这期间智能医疗的理念和临床实践都有哪些变化?
  

郑杰:这几本著作是美国著名心脏病学专家埃里克·托普的数字医疗三部曲,每一本之间的间隔时间都有年左右,前后加起来有 10 年。这 10 年,无论对于美国,还是中国来说,都是数字医学飞跃发展的几年。
  

2009 年,埃里克·托普在TED 上以 《 the Wireless Future of Medicine(未来的无线医疗)》为题进行了演讲;之后,他在三部曲的第一部《颠覆医疗》中谈及数字化和网络化, 特别是可穿戴和便携式设备对于医疗的影响;然后又在《未来医疗》中探讨了数据如何驱动个体的健康医疗管理能力,推动民主化的医疗;再到不久前在《深度医疗》中指出,以深度学习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医疗时代已经到来。
  

我将这些智能医疗的发展过程简称为3D”三个阶段:digitalization(数字化)、democratization(民主化)和 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最前沿的数字化技术正在以飞快的速度与传统医疗行业进行紧密融合,推动行业进阶式变革。
  

而这样一种发展的大趋势在临床实践中是水到渠成的。从各种可穿戴设备帮助量化个人的健康,使数据来源更丰富,再到每一个老百姓拥有更完整的多组学数据视图,到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的全面应用,这是10 年来医疗信息化的变迁路径。
  

Q: 《深度医疗》这本书是怎样诠释“ 深度”的? 以您的理解和实践,有什么深度医疗切实惠及医生和患者的实例?
  

郑杰“:深度医疗”的对立面是“浅度医疗”“。浅度医疗”指的是在传统的医疗服务环节中,容易出现差错而导致的误诊误治,同时医疗服务经常断断续续,患者接受到的服务常是“浅表”的。而“深度医疗”是个双关词,既代表着与“浅度医疗”相反的体系性的完整医疗服务,同时也指代以深度学习技术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与医疗紧密结合后,这一技术能帮助医生释放出更多时间来“帮助、安慰”,通过“深度同理心”来最终推动 “深度医疗”的真正实现,这是“深度” 更重要的一层含义。从疾病的诊断、治疗到康复,从药物研发到医疗设备 研发,在大大提高效率和质量的同时, “深度医疗”更能拓宽医学能力的边界,通过新技术的运用,使医生拥有更好的诊疗能力,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结果,从而使医患沟通的时间和互动得以增加,医疗才有机会再一次回归到人文。
  

在业内,我们经常把2020 年看成是智能医疗一个新的起点,因为在这一年里,老百姓们真正有了对于医疗大数据的感受。大家在开年的时候, 每天看疫情的数据,通过手机实时了解到新冠感染者人数是多少,分布在哪些城市等等。我们团队也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描绘了无意识密切接触者的流向图。
  

当时,我们采集了去年12 月去过华南海鲜市场9000 多人的流向数据, 通过分析,发现浙江省温州市的人数很多,预测温州可能会暴发疫情。这就是一个传染病预测模型与大数据的融合应用,这个算法进入到最早健康码后端的算法中,我们把它叫作“数字流行病学”。这是智能医疗的一个新阶段,是数据的连接共享,也是智能医疗的缘起——将个人、社会、公共卫生联系在了一起。
  

Q: 您最初进入数字医学和智能医疗的领域,是在什么契机之下? 为什么之后开始对这个领域持续关注和研究?
  

郑杰:最开始是在 2008 年的时候,我参与了一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前后经过了四五年的时间,对医院内的信息化、跨医疗机构的数据共享以及医疗信息标准等,有了全方面的梳理,便由此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一直关注数字医疗和智慧医疗的发展。这个领域非常有意义,也很有意思,是个需要高度融合发展的领域。从业者们不断将各种数字技术应用到医疗中,致力于创造更高效、优质的医疗环境。
  

Q: 在《深度医疗》中我们看到,不同于往常智能医疗强调技术,讨论人工智能将如何取代医生,它花了很多篇幅在讲共情、讲人性。 对医疗从业者来说,这代表着什么样的职业发展方向?
  

郑杰:这是这本书的亮点,也是作者最与众不同的观点,更是我们国内每一个老百姓所期许的新技术能够带来的真正改变。对医疗从业者来说, 这代表着,在技术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要努力激发人性本质的回归。
  

人口的密集和老龄化趋势带来了人们对优质医疗服务的巨大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毋庸置疑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目标。但技术的发展,也可能随之带来很多对患者需求的忽视,在治病救人过程中造成一些本质性的偏离。例如,CT 的普及带来更大剂量的照射,频繁出现的过度医疗等。
   

医疗的初衷是关怀与照护,这也是一些当代医疗从业者缺乏的共情能力。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方面的发展也是一种医疗技术的突破,但这种技术的发展目的,是要努力成为医疗服务工作者们所信赖的工作伙伴, 让医疗服务工作者们在提升效率的同时,能够花更多的时间给予病人更多身心上的关怀,注重医学本质的回归。
  

Q: 智能医疗的基础是数据共享,这是否和个人医疗信息的私密性产生矛盾?
  

郑杰:只有数据共享,让数据流动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出大数据的作用, 推动医学人工智能的发展。但是,数据共享是有前提的,信息私密性从本质上来讲,意味着我们每个老百姓都拥有权力去管理自己的数据,数据共享能有合理的方式来实现。
  

对应的,需要有政策来约定对于这些隐私信息的保护机制,例如需要知情同意、患者授权、医生以及医疗机构授权等。在一定的框架下进行,经过数据脱敏等一系列规范化流程的有序的数据共享才是合规的数据共享, 才能确保个人信息的隐私保护。两者之间不是矛盾,而是一杆天平,通过好的共享机制来实现平衡。
  

我们终有一天都会发现,自己曾经是数据的贡献者,有一天也会成为数据的获益者,通过数据共享,我们才能揭示更多的医学奥秘,帮助更多的未知患者。所以,在数据共享的大趋势下,我们的信息私密性和个人隐私的保护也会同步发展,被进一步重视。